2021年6月17日晚上,“亚洲文明·中韩文化交流年”系列讲座第六讲“朝鲜王朝对清观的演变”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31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图书馆协办。主讲嘉宾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孙教授致力于研究近世东亚文化交流史、中韩关系史、中国史学史、明清史等,著有《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等众多著作。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杨喻蕾教授主持。
孙教授以“对清观”而非“对华观”为引,指出本次讲座旨在确切指代朝鲜对清朝的认同问题,涉及华夷观的变化、朝鲜小中华思想等问题,关涉两国政治、思想认同的变化。指出探讨朝鲜王朝的对清观,至少应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历史渊源、思想文化与现实政治。
首先,从历史渊源角度。孙教授通过大量史料证据对“清国”之称与朝鲜的“反清”思想、“尊明”意识进行了对比讨论。他指出,朝鲜的正统性来源于宗主国中国的册封,但是秉持程朱理学尊华攘夷观念的朝鲜王朝,无法接受被视作“夷狄”的清朝的正统性。孙教授点明,朝鲜对明朝有慕华心态,孝宗去世后肃宗国王开启崇祀明朝崇祯皇帝之先例,该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1908年。对清称谓的变化是其对清观演变的体现。朝鲜在近三百年的内部公文与史书中,对于清朝的称谓往往称“胡”、“夷”、“虏”,最多称“清国”、“清”,几乎从不用“中国”称清朝,以示他们对清朝文化心态上的不臣。
随后,孙教授以著名儒士申维翰为例,辅之以清与朝鲜官员服饰对比,说明朝鲜所奉行的是儒家文化。在文化上朝鲜与中国相通,向中国学习儒家礼仪。明朝以程朱理学立国,所以在朝鲜人看来,明朝是儒家之大宗、礼仪文明之渊薮。随后,孙教授展示箕子像及其手迹,指出“箕圣之东封肇焉”。朝鲜王朝一开国就赋予箕子很高的地位,由此可见箕子对朝鲜的影响。但是朝鲜王朝对清朝缺乏文化认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隐忧,认为“胡无百年之运”是历史通则,因而朝鲜君臣时刻警惕,避免清朝崩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从思想文化角度,孙教授对“周官旧制”与北学思想进行了阐述。清朝入关以后对朝鲜广施德化政策,意在消除朝鲜对清朝的疑忌。尽管在外交上朝鲜衷心履行藩国义务,双边关系被称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但文化心态上始终将清朝视为夷狄。孙教授指出,北学派先驱洪大容开启了交往之门,随后中朝交往人员逐渐增多且由地位低下人员向高层官员过渡。以朴趾源和朴齐家为代表的北学派一方面强调清朝所统治的地域乃“中华故地”,摒弃了传统的尊周观念,另一方面又强调清朝与明朝的不同。依然严格区分清与明的不同,依然坚信清是夷狄和“胡无百年之运”的说法。
紧接着,从现实政治角度,孙教授从朝鲜对清称谓入手,对近代朝鲜的对清观进行梳理讨论。正祖开始以“中国”称清朝,不再用“清国”。进入正祖末年以后,朝鲜放弃了“胡无百年运”之见,逐渐认同了清朝的正统对清朝国力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与此同时,近代朝鲜主要威胁来自西方列强与日本,清朝成为朝鲜王朝唯一的依靠。孙教授表示,尽管政治上朝鲜完全接纳了清朝,文化认同方面,也几乎接受了清朝为中华,但是从儒家思想上,朝鲜还是以明朝为中华。
最后,孙教授对朝鲜王朝对清观的演变进行总结,认为影响朝鲜对清观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实政治因素起了决定作用。与此同时,一切其他因素,比如儒家华夷观的影响、现实正统的需要与压力,都是重要原因,而“胡无百年之运”的现实危机感则是他们始终直接感受道德危机,也正是这种危机,使他们对清朝的德化优礼始终心存疑虑。此外,在朝鲜王朝儒林们的思想中,“中国”和“中华”是可以分开的,在文化认同方面,并没有彻底的改变。
随后,与谈人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评议,认为本次讲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王勇教授指出,“对清观”包含着文化与政治、传统与现实、宗主与藩国,它不止是中韩之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东亚地区需要探讨的主题。王勇教授将时间范围扩大到宋元时期,以中日为例,对当时的国家文化交流进程和文化认同进行解读,并将其与中朝的文化交流与认同进行对比。最后王勇教授再次对本次讲座主题的研究意义予以肯定。
接下来,现场听众和线上听众与孙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互动,探讨了相关学术话题。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校内外近300多名师生参与。孙教授用丰富的史料还原了朝鲜王朝对清观的演变并深刻剖析其原因,为相关研究提供较多的思考。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刘家琪
摄影 | 李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