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东西视域中的文学与文献”专题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陈燕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10


    20231221日,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举办的“东西视域中的文学与文献”专题讲座顺利召开。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昉教授、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郑州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葛继勇教授受邀主讲。

      李伟昉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哈姆莱特延宕内涵再审视》,从素材来源视域将《哈姆莱特》与《丹麦史》和《哈姆莱特史》两个历史文献进行互文解读,探寻一个可能更为接近剧中实际的哈姆莱特形象。李伟昉教授提出,为父复仇和“夺回王位是同等重要的两个目的,以往的阐释过度前者的重要性,后者反被遮蔽了。李伟昉教授认为,《哈姆莱特》实际反映了个人复仇私情与国家政治法理公序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为父复仇”与“夺回王位”这两个目的无法兼得的内在原因。莎士比亚通过对哈姆莱特延宕特征及其思想内涵的揭示,塑造出了一个有别于历史故事的新意蕴的王子形象,实际反映了英国从封建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时的一种文明理性诉求。


图片


      浙江大学王勇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从“书同文”到“汉字民族”——东亚文献学的语言基础》,从《旧约》中的“巴比伦塔”说起,指出相同的语言能使分散各地的人们聚集,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王勇教授进而回溯东亚历史: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汉字通过郡县制推广到越南地区、朝鲜半岛,并辐射至东南亚、日本列岛,最终形成了以汉字为中心的东亚交流圈。一千年多年间,东亚世界一直以汉字作为共同的语言,以笔谈作为跨语言的交际方式。王勇教授指出,从7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千余年间,笔谈作为常态的、权威性的、高品位的沟通方式,贯穿了东亚官民交流的历史主线。由“书同文”形成的东亚文献,包括简牍、金石铭文、佛书、儒书、行纪等,需要以“越界”的视角审视与分析。


图片


      两场精彩的主题演讲之后,讲座转入下半场。葛继勇教授从主旨、基础、思路、设计四个方面,分享了《汉字文化多元传播》的项目申报工作。葛继勇教授强调,汉字作为东亚共通的外交话语体系,其传播是跨文化、跨区域的多元传播,同时又是在汉字文化圈视域下的一体传播,在强调其多元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内在一体的性质。进而指出,需要将中华文明传播区域看作一个文化疆域,梳理中华文明的中心变换和边界伸缩,动态把握中华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交融与互动。紧接着,王勇教授介绍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研究项目日藏近代中日外交珍稀资料研究的申报缘由与研究基础:是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延续与扩展,以“书籍之路”为出发点,从文字学、词汇学、文体学等角度,开拓“东亚文献学”的新领域,聚焦东亚笔谈文献,探究汉字、汉文作为东亚世界语的形成轨迹与发展脉络。


      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郑良勤先生对上述讲座和课题申报情况介绍予以高度评论。来自郑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南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等二十余位师生到场,围绕讲座主题“东西视域中的文学与文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